公眾輿論一再將聲討的矛頭指向這個社會的老年群體,並創造性地喊出一句“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了”的流行話語,這真是一件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新近曝出的四川達州“訛人老太”事件似乎又為“為老不尊”以及“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提供了新的佐證。
  今年6月15日,蔣婆婆在達州城區正南花園附近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摔倒後,蔣婆婆抓住一9歲小孩的手。小孩稱當時是趕過去攙扶老人,卻被誣陷。蔣婆婆則說,是小孩子將自己撞倒的。近日,達州市公安局達川區分局經調查取證,以“敲詐勒索”給予蔣婆婆及其兒子行政拘留、罰款等處罰。但對於警方的處理,蔣婆婆仍堅稱是被小孩撞倒的,在面對媒體時覺得很冤枉,並數度落淚。為了自證清白,老人甚至賭咒:“如果我說了假話騙人,我全家死絕。 ”還表示將申請行政覆議。
  我希望上文對於報道的轉述足夠清晰,這是因為我相信至少有人能夠明白,儘管警方已調查處理,但也許還不是最後的真相。可為什麼就在警方做出初步判斷、蔣婆婆所申請的行政覆議尚未有結論之前,不少人就一下子站到了老人的對立面,並冠之以“訛人老太”的名頭,大談“為老不尊”的話題?我並不天然地認為警方調查不足為憑,但我們也實在應當警惕輿論場中常有的輕率。事實上,當我看到警方提供的似乎足以讓人相信孩子的證據時,註意到了一些可能被遮蔽的疑惑。
  我註意到,警方全部的調查取證,來自於“三名目擊證人證實”。發生在5個月前的事情,目擊證人的記憶真的可以毫無偏差?早有研究表明,由於受到暗示或強化記憶等影響,人的記憶會存在缺陷和誤差,而目擊者證詞失實已成為導致司法領域冤假錯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刺殺林肯》就有這麼一段話:目擊林肯遇刺的證人有1500多人,但是沒有兩份證詞相匹配,即使距刺客扣動扳機還不到兩小時,描述的遇刺細節也無法一致,“因此,對於一件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是完全不存在的”。顯然,哪怕只是理論上的失實,這樣的疑惑也不應被無視。而對於公眾輿論來說,以什麼立場來報道或解讀此事,更是需要慎之又慎。
  當然,我同樣不排除警方結論正是真相所在之可能。但即便真是如此,我終究也不能接受“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的流行說法。在此之前,緣於西安老人公交車內坐女孩身上、唐山老人廣場舞擾民以及汕頭學生遭老人訛詐等事件,某網站聳人聽聞地提出,“大江南北,莫不如此,讓人疑惑中國老人為何集體變‘壞’了?”以個案作為對一個集體的批判,難免失之為過度解讀,何況西安事件後來被證明為假新聞。
  的確有老人被事後證明為污賴好人,但這個社會中也從不缺乏老人受傷後反被污賴的事件,更不乏老人以更大的善意與忍耐來面對外部世界的事例。由此而言,輿論公開指責“壞人變老”,或“老人集體變壞”,會是讓老人群體多麼寒心的傲慢與偏見?今天的老人們,不僅處於人生暮年,行為能力下降,加之話語權的窄小、社會保障的不充分,已經不得不處於社會最弱勢人群的地位,怎想到還要承受這種公然的污名呢?誰又能說這不是文明社會一種讓人痛心的奇觀?真希望那些在公共空間里津津樂道於“壞人變老”的人們,可以真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
  老人並非不可批評,壞人也的確會變老,但對那種用以偏概全的觀點來發動對於老人群體的規模化聲討,並由此派生出的對老人生存狀態的隔膜,以及進而形成全社會對老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氛圍,我們必須警惕。除此之外,至於達州蔣婆婆摔傷事件,其真相到底如何、是誰在說謊,目前為止仍不可遽然作出判斷。但是無論如何,我希望公眾輿論可以更審慎一些,寬厚一些。
  (作者為資深評論人士)
(原標題:“壞人變老”是一種傲慢與偏見)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b40mbd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