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 王靜
  民資進入公立醫院,一直飽受爭議。
  一方面,民資可以激發醫療市場的活力,另一方面,民資追求回報,而醫院卻是偏公益性質,兩者之間如何平衡,如何兩全其美,一直受到各界的爭論。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認為,“既然是市場化,自然是交給市場抉擇,只要進行底線監管,市場會自然的優勝劣汰,在這之前一切的討論都毫無意義。”
  《上游商業周刊》特此對話匡賢明,解讀醫療市場化的背景下,民資所需要做的努力。
  上游商業周刊:我國的醫療需求是什麼樣的?這在公立醫院改革中會怎麼體現?
  匡賢明:我國醫療領域面臨巨大的供求缺口,一方面,醫療服務需求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醫療資源供給相對短缺,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配置不公平,加大了醫療資源緊張程度。公立醫院改革,是在這一背景下推進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基本思路有兩個:一是改革存量,推進公立醫院的自我改革。但從現實情況看很難,這涉及到深刻複雜的利益關係的調整。二是放開增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創辦民營醫院;或者參股公立醫院,形成股份制結構,改變公立醫院的內部治理機制等。
  從現實情況看,我覺得第二條路徑是比較穩妥的。這是近年來決策層推動醫療服務開放的基本出發點。
  上游商業周刊:民資逐利,但醫院偏公益,民資進入公立醫院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匡賢明:民資追求的是合理回報,而合理回報是要通過市場“考試”,要通過患者“考試”的。儘管醫患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但民資參股或控股的醫院,少了行政控制,勢必在醫療服務方面形成激烈競爭。這種競爭,將有助於提升醫院的服務水平。事實上,近幾年來,公立醫院技術水平、服務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些民營專科醫院競爭所倒逼的。至於醫院的公益性,我覺得以服務性來定位會更好。作為一個服務性的行業,市場有其自然的規則來優勝劣汰,也便於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上游商業周刊:醫療行業市場化,涉及到市場上的所有力量,包括民資與民營醫院,他們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匡賢明:醫療體系市場化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民資進入公立醫院或者進入醫療領域,醫療資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弱化行政配置,而強化市場配置,這使得醫療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回報。比如,當前醫生的人力資本名義回報明顯過低,根源在於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後,將會帶來醫生多點執業等重大突破,使醫生的人力資本得到市場化的承認。由此理順醫生的收入結構,真正體現醫生價值。再例如,在患者檢查方面,各公立醫院之所以熱衷於購買醫療設備,重要原因在於通過檢查收費盈利。而競爭加強後,醫療檢查的費用就不可能再維持這麼高的水平,勢必回歸到合理價位。由此減輕患者負擔。簡單說,民資進入醫療領域,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形成醫療資源的合理回報。
  上游商業周刊:公立醫院吸納民資進入,對醫療行業的市場化有哪些影響?
  匡賢明:我覺得醫療市場屆時最大的改變是:公立醫院吸納民資進入,將實質性地改變公立醫院的內部管理機制。這將從完全由衛生行政部門管理的機制逐步轉變成為市場化的內部管理機制。具體來看:第一,公立醫院的獨立性將有所提高。醫院將逐步成為一個與行政管理部門獨立的真正法人,其人事權等將由民資參與的董事會決定。第二,專業性將大大強化。在內部治理中,專業性將逐步取代行政級別成為主要方式。醫護人員的薪酬將主要由技術水平決定而不是由行政級別決定。
  上游商業周刊:民資在激活醫療市場的活力方面,會有哪些體現?
  匡賢明:一方面,民資高效率的管理,實質上就是打破當前公立醫院“鐵飯碗”的格局,能上能下,以此激活內部活力;另一方面,民資天然參與市場競爭,在生存壓力下勢必激活整個市場醫療活力。
  參照美國醫改,達到廣覆蓋、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標。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提高覆蓋率。不僅要擴大保險所覆蓋的人群,而且要擴大保險所覆蓋的醫療項目。尤其是要防止商業保險公司“逆向選擇的”所謂“撇奶油”的行為。第二,降低成本。在私人領域,聯邦政府會向低收入人群提供醫保補貼,這衝破了美國固守的只有65歲以上老人或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才享有“政府醫保”的政策;在公共領域,通過標準化的電子醫療信息系統等技術創新降低醫保支出。第三,提高效率,主要是通過建立一個由政府運行的醫療保險項目,打破現有醫療領域的利益格局,引入競爭。
  上游商業周刊:醫療體系市場化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民資與公立醫院應該如何磨合?
  匡賢明:有三個方面的條件:第一,最為核心的是界定好政府的職能,尤其是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在醫療資源配置上,由醫院微觀主體自行決定,行政管理部門不再干預。尤其是醫護人員的管理,不再採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第二,明確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責任。醫療市場是一個信息高度不對稱的市場。對醫院的專業技術監管尤其重要。但這要建立在法治監管的基礎上,建立在專業監管的基礎上,而不是過去行政管控的方式。第三,明確政府購買服務的責任。對所有的醫院,無論所有制,只要符合一定的技術標準,均納入政府採購範圍內,通過公平、公開競爭獲得採購資格。以此也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醫院發展壯大。
  上游商業周刊:民資在進入公立醫院的過程中,應該註意哪些問題?
  匡賢明:民資進入公立醫院,改變了醫療體制的所有制結構,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方式,使公立醫院逐步從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下屬機構,真正轉變成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資源的、經受市場競爭的醫療機構。具體效應有很多,但均可以歸納為“鯰魚效應”。儘管醫療領域和其他領域有一些不同之處,但仍可以通過鯰魚效應的引入,激發現有主體市場,從而形成競爭性的格局。這也是我國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但是,民資也要特別註意規範自身的職業素質,保證醫療安全。
  (原標題:民資參股倒逼服務質量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b40mbd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